新闻聚焦

《湖北日报》整版报道我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发表时间:2019-12-03点击:

  编者按:2019年11月30日出版的《湖北日报》,以《扎实开展主题教育 奋力实现大学作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侧记》为题,对我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行整版报道。全文如下:


  当前,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全省各地开展。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认真抓紧抓实抓好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和整改落实,同时紧跟国家战略需求,担负起时代之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举全力、出实招,奋力实现大学作为。


  严在地大 主题教育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今年9月,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之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迅速行动,及时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集中进行校、院、党支部三级动员,立体化推进部署落实。为了有序推进主题教育,该校成立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和工作组,遴选党员领导干部成立指导组,重点加强对30个二级党组织督促指导。主题教育中,针对学校领导班子、二级党组织和二级单位、师生党支部,明确着力重点,细化工作安排,提出工作要求,强化分类指导,召开全校主题教育中期推进会、学生党支部主题教育中期推进会,召开检视问题与整改落实工作推进会等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来城校区今年8月下旬投入使用以来,受到师生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个全新的校区,在该校发展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未来城校区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怎么样?学校党委尤其关注。11月14日,该校党委召开未来城校区运行现场办公会,广泛听取师生们的意见。


  师生们围绕交通通勤、办公场地、队伍建设、文化活动、餐饮服务等提出改进意见。在场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就师生提出的有关问题一一答复,随后拿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该校党委书记黄晓玫说,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一方面要提高政治站位,把主题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机遇;另一方面要切实体现责任担当,针对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行业转型难题等,着力破解学校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好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次现场办公会,就是奔着问题而来,在整改问题中体现党委的担当。


  主题教育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突出一个“严”字,严把规定动作、严明主题主线、严守一线规则、严紧对照剖析、严抓立行立改,确保抓思想认识到位、抓检视问题到位、抓整改落实到位、抓组织领导到位。


  该校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始终把“严”字贯穿于办学治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全过程,严格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办学中的严格标准、严谨态度、严格要求、严肃风气,成为学校显著的文化标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坚持“严在地大”标准,是这所大学一以贯之实施高质量教育、培养高水平人才,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责任担当。作为全国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矢志不渝追求建成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地大梦”,这是对教育强国所做出的庄严承诺。


  结合“严在地大”,树立“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形成“三全育人”的地大模式。通过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形成“育人责任有我、育人行动看我”的全员育人体系,形成相互贯通、相互衔接的全过程的育人体系,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力的全方位育人体系,构建具有地大特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建设美丽中国 服务宜居地球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建设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全国人民心连心、与人类前途共命运,积极为“上天、入地、下海、登极”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说,围绕美丽中国和宜居地球建设,学校致力于更深层次的认知地球,更可持续的开发利用地球资源,更为和谐的绿色发展,更为有效的人与自然共生治理,不断发挥学科特色和人才科技优势,彰显大学的使命担当。


  地学是地大人的初心,拓展地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这所大学肩负的使命。围绕自然资源与环境领域重大需求,该校大力推进矿山修复、地质灾害防治、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地学大数据、新能源开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在能源资源、岩溶地质、环境修复、资源调查等领域,打造一批有服务自然资源领域的高水平平台。


  该校大力支持智能地质装备研发,打造自然资源行业“国之重器”;聚焦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极端天气与地质灾害、珠宝及贵金属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等领域,建设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在湖北版图上,如果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地区的合作项目标注出来,一张密织的网络将跃然纸上。该校积极服务湖北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立足湖北和长江经济带,面向全国,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在主推社会发展中体现大学的担当和情怀。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条河流的生态环境治理近年成为焦点。两年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有关科研机构携手,启动实施 “地学长江计划”,提出从地球科学视域系统地认识长江、研究长江、服务长江,通过多学科交融,对长江进行更大时空尺度的系统性研究,为解决长江流域地质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科学支撑。“地学长江计划”工作组组长谢树成说,围绕地学长江计划,该校近年投入5000万元,直接参与研究人员近200人。同时,该校还与云南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充分释放学校的科教能量,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建设。


  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王焰新团队聚焦地下水水质与安全供水领域,选取长江、黄河和海河流域,开展了系统的地下水资源保护与供水安全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提出利用矿物材料和“逆向调控有害物质迁移过程”的劣质地下水质改良新方法,并通过室内外实验和模拟验证其可行性,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并在多个场地修复项目中得到应用。


  服务国家战略 贡献地大智慧


  有一种情怀是初心,有一种担当是使命。瞄准国家战略、服务社会是大学的办学职能之一。自建校以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直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尤其是近年来,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快马加鞭”,充分释放人才与科技的能量。


  走过校园的院士长廊,可以看见,教学楼旁的石碑上镌刻的“开发矿业”四个大字。地质人的“初心”,便是为祖国寻找矿藏。建校67年来,地大人不忘初心和使命,从探月工程到大陆深钻,从载人航天到可燃冰试采,从南极科考到世界屋脊……在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处处都有地大人默默奉献的身影。


  2019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该校肖龙教授就在其中;殷鸿福院士探索我国及东亚的三叠系,并使古、中生代界线的全球层型(金钉子)得以设在中国浙江长兴,2018年获评全国最美教师;作为亚洲第一钻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在江苏东海县“开钻”,金振民院士担任工程现场指挥部副总地质师,探索地球内部的构造之秘;焦养泉教授创建的铀储层空间定位预测技术,指导吐哈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铀矿勘查,为国家节省勘查经费10多亿元;吴信才教授团队研发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GIS,成功运用于神州系列飞船返回搜救系统;还有一批教师参加海洋科学考察,在海洋强国的征程上“扬帆远航”;地大师生在极地冰川,探索地质板块运动,为地壳运动监测提供珍贵数据。在群山之巅、辽阔国土、苍茫大海、江河之上,地大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把初心交给祖国,在奉献青春、智慧和才干的过程中书写使命的内涵。主题教育中,该校大力宣传身边的先进典型,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培育时代新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留下了无数感动中国的故事。例如,2018年初,根据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教授的干热岩理论,我国科技工作者们在海南澄迈成功打出中国南方第一口干热岩井。为了新能源的开发,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生命弥留之际,他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的遗言,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爱国奋斗的事迹,教育部追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地大人把论文扎扎实实地写在大地上。经过四年的努力,在湖北巴东7000万平方米的大型滑坡体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成野外综合试验场,探索地质滑坡灾害的机理。这不仅是中国唯一、也是世界罕见的大型试验场。该实验场试验场建成7年来,在滑坡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19年1月,巴东野外综合试验场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根据上级要求,在脱贫攻坚战中贡献力量。该校选派干部专家,助力湖北省竹山县秦古镇小河村开展精准扶贫,对于该县教育科技、环境治理、绿松石产业提供大力支持。同时,该校根据教育部部署,派出干部和专家,对云南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进行全口径帮扶。2020年1月,该校即将对口帮扶云南省施甸县,将以搭建合作平台、支持教育扶贫和规划编制为重点助力施甸县脱贫。


  德育英才 学以报国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而德育,是学以成人的基础,是人的“总阀门”和“总开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人才培养中,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多措并举夯实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主题教育中,该校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组织师生实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展览馆、重大工程项目,以实践体验强化报国之志。该校共派出660多支社会实践队伍、近1.4万名学生、260多名带队老师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学习实践,让探寻初心的脚步丈量祖国山河,足迹遍及田间地头。


  主题教育中,该校大力加强思政工作,着力构建“大思政”体系,破解 “三全育人”体制机制难题。先后出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方案等等,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强“五个思政”建设,通过构建思政课立体教学模式、打造暑期思政课的“实践+”模式、开展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等,实现育德与育心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合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做出实效。积极培育思政“金课”,开设美丽中国系列通识教育课程,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创新。该校有机融合开学典礼和主题教育,王焰新以“与家国同心、偕时代同行”为题,向全校4000余名新生讲授思政课。组织“红色之声”“青年讲师团”等主题宣讲团,开展“读懂中国”系列主题活动,举办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舞台演出、艺术作品展览等等文艺活动,厚植爱国情怀。


  一批批地大学子,以身许国,在奋斗中立德成才。十年时间里,袁复栋、陈晨、王奉宇,由于在登山与科研中的夺目表现,获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十年涌现出三位大学生年度人物,这在中国高校是不多见的。如,“攀登者”陈晨同学,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中国第一位登顶珠峰的在校女大学生;“石头谜”王奉宇同学,两年足迹踏遍六省,发现2.5亿年前腕足动物群和新物种,填补了生物大灭绝后腕足动物演化研究的空白区。再如,割肝救母的“中国好人”钱瑞同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韩磊同学,珠峰环保卫士次仁旦达同学等等一批大学生,用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高尚的品德,不断丰富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当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根据时代发展需要,构建了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实践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中,彰显着德育的核心要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一次思想的洗礼、精神的锤炼。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扎实开展主题教育过程中,自始至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在首位,把主题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主题教育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双一流”建设和“一流本科”建设融合起来,为全面推进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阶段性办学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